摘要:曾經有互聯網大佬說過,整個中國市場是一個很大的市場,中國GDP連續這么多年快速成長,不斷出現各種各樣的機會,我們這一代人整體來說都是很幸運的,在經濟前行中風口不斷。但市場長期過于樂觀,產生了泡沫,經過資本寒冬的考驗之后,國內創投市場漸漸在回歸理性。
曾經有互聯網大佬說過,整個中國市場是一個很大的市場,中國GDP連續這么多年快速成長,不斷出現各種各樣的機會,我們這一代人整體來說都是很幸運的,在經濟前行中風口不斷。但市場長期過于樂觀,產生了泡沫,經過資本寒冬的考驗之后,國內創投市場漸漸在回歸理性。
互聯網的下一個風口在哪?
有人說,如果你不知道互聯網的下一個風口在哪,就去看看BAT最近都投了哪些行業。這種說法不一定所有人都認同,但確實有一定的道理,互聯網巨頭畢竟經過多年的行業浸淫,掌握了大量的資源和信息,嗅覺相對敏銳很多。
將BAT最近一年多的投資進行統計之后我們可以發現,除了VR等高新技術領域之外,他們在汽車后市場的投資也非常集中,都在這塊加速進行布局,資源傾斜明顯。目前中國的汽車已經突破1.7億輛,龐大的用戶基數衍生出的代駕、洗車、保養、維修、保險等汽車后服務市場體量非常可觀。BAT顯然也是看到了這一塊的巨大潛力。
這其中不能不提的是智慧停車,這是最近被普遍看好的細分市場,除了城市停車難問題亟需解決的硬性需求外,密集的政策扶持也讓智慧停車的爆發期提前到來,BAT等互聯網公司的大量投資都涉及到了這塊。
停車難的痛點有多痛,智慧停車風口的風就有多大
停車是汽車所有者的剛需,也是發生頻次最高的,遠遠高于洗車、代駕、查違章、維修和保險等。隨著互聯網+逐漸向傳統行業縱深改造,汽車后市場也在加速互聯網化,而剛需高頻的特性讓停車變為汽車后市場最大的需求。
智慧停車市場規模非常大,至少是五千億以上的規模。這個領域其實沒有充分的市場化,總體還在起步的階段,互聯網停車企業的加入加速了市場化進程。而從政策的層面來說,停車的相關政策力度在加強,也會加速停車的互聯網化進程,爆發期也許就在這兩三年內。
停車難的痛點有多痛,我們來看看數據。目前我國大城市小汽車與停車位的平均比例約為1:0.8,中小城市約為1:0.5,而發達國家約為1:1.3。停車位的配比差距很明顯,有的城市車位缺口甚至達到50%。我們的城市化起步晚,城市規劃受到的制約因素比較多,包括車位建設在內,車位數量不可能一下子增加很多。在車位有限的情況下,如何提高車位利用率是關鍵,從這個角度出發,智慧停車確為目前最有效快速解決停車難的手段。
智慧停車可以說是多方受益的解決方案。對于停車場管理方來說,可以減少管理成本,提高車位管理效率。對于車主來說,可以直接獲取停車場車位信息,車牌識別快速進出場。而對于城市交通來說,停車難問題解決之后,車輛會減少在路上的時間,交通擁堵問題也會響應減少。基于多方需求來說,智慧停車是不錯的選擇,也是解決停車難問題的突破口。
智慧停車的大機會和重制約
停車行業里面,廠商比較分散的體量很小,大部分企業是處于低水平的競爭層面,同質化非常嚴重。整個產業還是非常的初期,市場上遠遠沒有出現一個領導者。從目前行業的現狀來看,洗牌是必然的,智慧停車企業的機會非常大。
但是有一點,在嚴重制約智慧停車的發展。停車市場是資源型的,它是一個賣方市場,停車企業要做互聯網的改造,難度是比較大的。停車企業第一步必須先把停車場簽下來,這個過程快慢不一,碰到強勢的大型停車場,談判的周期可能會足夠的漫長,造成了互聯網停車的發展情況比較低。
所幸的是,去年以來,從國家層面到地方層面的停車政策力度逐步在加大,這對整個停車行業的發展可以說是重磅的催化劑。智慧停車近一兩年會迎來一輪快速的黃金發展期。
智慧停車何去何從?
2014年以來,涌現了很多互聯網停車企業,并且大都采取了燒錢補貼這種嚴重依賴資本的模式,15年的資本寒冬我們看到了讓大量的這類型公司倒閉關停。現存的很多公司不得不重新進行思考,未來的路要怎么走。
智慧停車將何去何從,開放共贏的思路也許是目前較好的選擇方向。當然,互聯網思維本來就是很發散的,這個行業還會發生哪些變數我們尚未得知。現在只是“停車生態”的第一道門,希望都在未來中,后面互聯網停車企業還將面臨著如何變現的困局,并且還會伴隨著更多的問題出現。停車痛點足夠痛,停車市場足夠大,只是又有多少企業能完全讀懂并能熬到最后呢?
智慧停車作為互聯網新的風口,現在需要考慮的肯定不是能走多遠的問題,而是能走多快的問題。足夠的剛需高頻,智慧停車只會越做越大,而未來幾年內的普及和發展程度,目前誰也無法預估。可以預見的是,又一個超萬億的生態圈在向我們招手,“停車生態圈”最終所衍生的東西,也許比我們現在可以期望的、所能想象的還要多得多。